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苏州碧螺春炒制工艺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碧螺春炒制工艺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于:2006-05-11 发布人:洞庭山碧螺春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次数:

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记者从苏州市吴中区文管会了解到,为了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文化含量,保护碧螺春独特的炒茶技艺,碧螺春原产地苏州洞庭山正积极准备对碧螺春茶炒制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于古城苏州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被誉为“茶中仙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常年生长在枇杷、杨梅、橘子等果树交织成的天然绿色香气环抱之中,形成了“纤细多毫、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的独特品质,又因色泽银绿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碧螺春炒制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二十三年张源撰写的《茶录》中,对当时洞庭东西山绿茶(炒青)的采摘、炒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挪则甘,逆挪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碧螺春能成为茶中极品,除了其特定的气候、生长条件,他的制作工艺更是保证其上品的关键,其制作过程极繁,操作技术要求很高,是真正的“功夫茶”。碧螺春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叶,每斤成茶平均要五到六万个头,从采摘到鲜叶拣剔,上锅后的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前后要经过六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间的火候强弱也是关键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术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

据苏州市茶叶协会负责人介绍说,碧螺春制作工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保护其独特的炒茶技艺,并由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炒茶能手,使得原汁原味的正宗“极品御茶”能永留后世。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时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