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洞庭山碧螺春产销的发展

洞庭山碧螺春产销的发展

发表于:2011-01-01 发布人:洞庭山碧螺春网 来源: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阅读次数:

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碧螺春茶最初采自传说中的洞庭东山碧螺峰傍的几株野生茶树,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洞庭东、西两山的山坞(山谷)。洞庭东山系半岛,西山是四面环水的湖岛。东山面积63平方公里,地形不很复杂,湖岸线较平直。山脉自东北走向西南,全境大体可分前山、后山两部分,在南端有一个深入山腹地的东南向山谷―俞西坞。最高的莫里峰为293.6米,由东北向西南走向,其他各峰大体依次递减。西山面积70.3平方公里,全形东北狭而西南宽,港弯很多,地形复杂,全境重岗复岭,最高的缥纱峰海拔336.6米,四周山峰较低,岗峦起伏较大,割切较烈,四周有不少深浅不等坐向不一的山谷。

洞庭山山岭大部分是五通系硬质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紫色云母砂岩及一小部分中生代石灰岩所构成。经长期侵蚀,山丘外貌极园浑。其间因地面下降沉溺为湖湾,再经坡积物、湖积物填充而成为较平坦的谷地,称为山坞。这些山坞有大有小,东山计有72个,西山更多,是茶(碧螺春)果生产的主要基地。

碧螺春茶建国前产量很少,年均约1500公斤,建国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茶叶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也得到较为明显提高,1958年碧螺春茶产量就高达17.5吨。然而,以后碧螺春茶的产量却出现了停止不前现象,直到80年代初其生产区域仍以原产地洞庭东西山为主,产量也保持在15 吨左右。1980年洞庭东西山共有茶园5030亩,其中果茶间作面积4066亩,成片茶园964亩,茶叶总产量165吨,其中碧螺春15吨。

长期以来,市场上碧螺春茶一直是比较紧俏,但产量之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时一直坚持实行的统购包销政策所限。这一政策在茶叶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时,对确保茶叶出口、边销和供应大中城市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茶叶供需矛盾也得到逐步解决,甚至出现了有些茶类供大于求时,还坚持这一政策,就不利于茶叶产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紧俏的名特茶如碧螺春茶等由于采制成本较高,而控制市场的供销部门制定的收购价格比较低,为完成指令性任务而亏本生产,高档的亏损少些,三级以下亏损较多,群众反映十分强烈,都不愿多采交售,只能以政治任务的性质向产地布置生产,碧螺春茶的产量也就一直维持在十几吨左右。

1985年中央开始采取除边销茶外全面放开的政策,这给历史名茶碧螺春在江苏的推广带来了机遇,碧螺春的产量也开始逐步提高。但是,在原产地吴县,仍受当地政府的调控,碧螺春的价格仍按收购部门制定的购销价格执行,产销不能直接见面。在供销部门确定的茶价中,其中间环节费用就占到另售价的50%左右,生产者获利很小,如1988年一级碧螺春茶的另售价是102.4元/500克,而收购价只有60.0元/500克。因此,群众生产碧螺春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到1988年前后,苏州碧螺春的产量仍只有25吨左右。1990年省供销社和省物价局还联合发了苏供棉(90)11号《关于下达1990年茶叶指导价格的通知》,其中吴县东山碧螺春一级收购价为90-95元/500克,碧螺春茶的价格仍受供销部门的调控。

90年代初随着供销体制的改革,茶叶尤其是碧螺春茶的销售也得了到彻底的放开。产销直接见面给生产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最明显的是洞庭东西山茶农原来还把茶叶当副业来经营的,现在把生产经营茶叶提到了果品等农副产品的前列,而且,加快了发展步伐,从94年开始,吴县(现为吴中区)茶园的发展速度高达3000亩/年。东山镇白沙村从1992年就开始率先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目前,吴中区的茶园面积已达到2355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3500亩。碧螺春茶的产量也从90年代末的35吨左右跃升到2001年的94吨,2004年达到了126吨。(详见表一)。

表一  近几年苏州吴中区茶叶生产情况统计表

年份

茶园面积(亩)

茶叶产量(吨)

产值(万元)

总面积

其中无性良种

总产

其中碧螺春

2000

13200

1800

125

36

4080

2001

14700

2000

192

94

4240

2002

16800

2500

198

102

4645

2003

19550

3000

202

117

5292

2004

23550

3500

208

126

8910

 

碧螺春在苏州以外的其他茶区发展起步相对还是比较早的,由于茶叶在江苏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经生产主管部门的据理力争,江苏茶叶相对于全国茶区开放比较早,除了历史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为保证国内外供应,必须坚持统购包销政策外,其他茶区只要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多余的茶叶茶场就可直接进行销售。因此,在市场的拉动下,70年代在全省初开始出现创制名茶热潮的同时,有些了解碧螺春茶采制技术的茶场,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就开始自行仿制生产销售碧螺春。金坛市七十年代末碧螺春年产量就有200―250公斤,到90年代初碧螺春已在江苏省茶区迅速推广。此时,其它名特茶还没有脱颖而出,而碧螺春茶已是一些茶场的主要产品。如无锡市雪浪向阳林场1993年碧螺春产量达2500公斤,而太湖翠竹和无锡毫茶产量分别只有100公斤和400公斤。目前,碧螺春也已成为宜兴、溧阳、金坛、句容、锡山、无锡市郊区、高淳、溧水等地的主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产量也一直是江苏名茶产量中最高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江苏省碧螺春的年产量已达750吨左右。

在碧螺春茶的销售上,以前一直是坚持保证外贸,兼顾省内外的原则。碧螺春茶主要由江苏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出口量在最高年份达2500公斤,自从1988年茶叶出口放开后,其他省的茶叶贸易公司也可以在出口其它茶类的同时顺便出口碧螺春,这不仅增加了出口渠道,而且使碧螺春的外销量也大大提高。另外,内销碧螺春的数量也大幅增长,尽管对江苏茶叶市场上销售的碧螺春数量不能作一精确估计,但是,据业内人士保守估算,目前仅从苏州东大街茶业市场上批发至全国各地的 “碧螺春”茶,一年至少在2000吨以上。然而,江苏现有的碧螺春茶总产量也不到1000吨,这就是说,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省外茶区生产的仿制江苏“碧螺春”。近来笔者也走访了省内茶叶市场的几家经营业主,他们都直言不讳地承认销售的都是外省“碧螺春”,而且销量一年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斤。据他们讲,省外“碧螺春”不但外形风格特征可与江苏碧螺春相比美,而且价格也相差很大,经营外省“碧螺春”利润高。现在,浙江、安徽、四川、湖北、贵州等省都有大量的“碧螺春”销到江苏和全国各地,省外一些公司出口的“碧螺春”也不一定是江苏出产的碧螺春。因此,一些江苏茶叶专家和产销经营者呼吁,若再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江苏这一宝贵的历史名茶很可能被省外“碧螺春”所淹没。

所幸的是苏州市吴中区已开始积极行动。为维护历史名茶的形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1年9月,吴中区政府已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呈了《关于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申请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同时,又聘请专家,并组织主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了数次考察、调研,制订出《原产地域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国家标准申报草案。国家质检总局已先后于2002年12月9日及2003年2月10日分别批准了这两份报告,作出公告。此后,吴中区又组织有关人员七下杭州,学习借鉴龙井茶打假的经验,开发专用软件,制订出分茶农和销售商用两种的二维条码防伪标志,组织人员对东西山所有茶农及其茶园面积、产量进行普查,向1.7万户茶农发放茶农信息卡,并按核定产量发放防伪标志(“茶叶票”),茶农凭该票(每张250克)向核定的茶商售原茶;经国家质监总局审核同意的36家经销商和8家中标专卖店有权收购,并将茶农交售时带上的茶农防伪标志,按比例向质检局换取销售防伪标志及原产地域统一标志,只有贴上这两个标志的茶叶,才是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此次普查的茶园面积为2.7万亩,核定年产量为220多吨,共发放“茶叶票”100多万张。

然而,这一措施仅保护了洞庭(山)碧螺春,江苏乃至苏州其他茶区生产碧螺春茶仍在受省外“碧螺春”影响。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借鉴有关省在历史名茶原产地域保护上的先进做法,争取把江苏碧螺春也纳入原产地域保护范围。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时请合适。